三门峡水库(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)

中国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成就斐然,众多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构成了国家水资源管理的骨干体系。在这其中,三门峡水库以其突出的综合效益与工程规模,成为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。这座位于河南省境内的水利枢纽,恰似镶嵌在黄河中游的一颗明珠,承担着流域水资源调配与防洪度汛的关键职能。 工程于上世纪中叶正式启动,历经十余年的持续建设,最终在七十年代初全面竣工。这一跨越近十年的建设历程,不仅凝聚了无数建设...

三门峡水库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呢

坐落于黄河干流之上的三门峡水库,是新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首座大型水利枢纽。其建设历程始于上世纪中叶,具体而言,主体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正式破土动工,历经三年多的紧张施工,至1960年9月基本宣告完成,并随即投入蓄水运行。这一宏伟工程的诞生,深深植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黄河治理的迫切需求与坚定决心。 黄河,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,也因其极高的含沙量与历史上频繁的决口改道,长期被视为中华民族的...

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作用

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成与投入使用,使黄河下游的防洪工作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。它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堤防工程,而是构建了一套综合性的现代防洪体系,将水库调控、河道治理与分滞洪区运用有机结合,从而大幅提升了整体防洪效能。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,尽管未曾遭遇规模极大的洪水,但三门峡水库通过“滞洪排沙”这一运行策略,有效削减了洪峰流量,显著减轻了下游滩区所受的压力。这一工程不仅优化了水沙调控的机制,也为后续的防洪...

三门峡水库位于哪里,三门峡水库现在怎么样

坐落于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的三门峡水库,如今依然保持着中营养水平,持续承担着关键的水利调控功能。其地理位置处于豫西丘陵地带,海拔高度介于276.3米至923米之间,独特的地形条件使其成为黄河流域中不可或缺的水利枢纽。该水库位于小浪底水库上游约130公里处,掌控着黄河总水量的89%及泥沙总量的98%,在流域水资源调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 作为黄河干流上最早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,这座水库在防洪、防...

三门峡水库为何被废弃?

作为黄河中下游地区一项关键的水利设施,三门峡水库在防洪与防凌方面曾发挥重要作用。然而,其运行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复杂且深远的影响,最终导致其功能受限乃至部分废弃。 首先,水患风险不断加剧。由于水库长期维持较高水位以保障发电需求,大量泥沙在上游河段——尤其是渭河流域——不断沉积,造成河床持续抬高。这一变化显著削弱了河道的行洪能力,一旦遭遇较大洪水,极易引发漫堤、决口等险情,对沿岸城乡构成严重威胁。 ...

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坝的区别

三门峡水利工程在规划阶段便埋下了隐患,其泄洪通道的排沙能力明显不足,且泄流孔道设置位置偏高,导致上游来沙难以有效排出。大量泥沙在库区不断沉积,不仅缩减了有效库容,更抬高了上游河床高程,对关中平原及渭河下游构成长期威胁。而小浪底工程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,从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黄河多泥沙的特性,通过设置低位排沙洞和更大的泄流规模,显著提升了水库调水调沙的能力,有效缓解了泥沙淤积问题。 从外观形态来看...

三门峡水库被废弃原因

三门峡水利工程作为黄河干流上首座规模宏大的水工建筑,其设计初衷在于调控黄河下游的洪峰威胁与凌汛风险。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,为满足发电需求长期维持高水位运行,致使上游渭河流域水文特征发生显著改变。渭河作为黄河重要支流,因水库回水顶托作用导致泥沙沉积加速,河床持续淤高,形成“悬河”态势。当汛期来临,抬高的河床大幅削弱泄洪能力,渭河平原频遭倒灌之困,沿岸城乡屡受洪灾侵袭,形成“小水大灾”的被动局面。 在...

三门峡水库简介概况

坐落于中国河南省三门峡市与山西省平陆县交界地带的三门峡水库,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水利枢纽。它的建设始于1957年,是黄河主干河道上兴建的首座具备综合功能的大型水库,集防洪、防凌、灌溉、水力发电与城市供水等多种作用于一体。这座水库主要由大坝、泄洪排沙设施以及发电站等部分构成,其中大坝高度达到106米,整个水库的总库容约为162亿立方米。兴建该工程的原始目的,是为了应对黄河下游地区长期面临的洪水威胁以及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