娃在上海中考的故事(7)补课的形容词是艰难

娃在上海中考的故事(7)补课的形容词是艰难 在上海,为孩子准备中考而寻求课外辅导的过程,充满了挑战与波折。这段经历可以用艰难、曲折、昂贵、高压甚至诡异来形容。寻找合适的辅导老师本身就极为困难。由于教育政策的严格限制,面向初中生的各类课外辅导机构几乎全部停止运营,大规模集中授课的形式已不复存在。家长们为了获取稀缺的辅导资源,不得不动用各种人脉,四处打听,耗费巨大的心力。 政策的高压使得补课活动转入更为隐蔽的状态。为了规避风险,授课老师需要频繁地更换教学地点,有时甚至要求学生携带必要的学习用具,前往临时安排的场所。这种游击式的学习方式,不仅增加了时间成本,也给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了不小的干扰。整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与临场应变,仿佛在进行一场没有明确规则的隐秘活动。 经济上的投入同样不容小觑。一对一或者小班形式的辅导费用水涨船高,成为许多家庭沉重的财务负担。除了显而易见的学费,交通、资料以及其他隐性开销也在不断累积。而对于孩子而言,他们不仅要应对学校课业的压力,还要在课余时间奔波于不同的辅导点,身心承受着双重的考验。 更令人困惑的是,尽管明面上各类补课行为受到限制,实际的辅导需求却并未减少,只是以更隐蔽、更分散的形式存续下来。这种表面严控与地下涌动之间的矛盾,构成了一个看似合理却又充满悖论的现象。家长和孩子在这一过程中既焦虑又无奈,既全力以赴又时常感到迷茫,折射出当下教育竞争环境中某种现实的荒诞与复杂。